|
|
課堂擾亂行為的心理分析 |
|
更新時間:2013/6/25 16:58:48 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 |
有些兒童智力和行為能力正常。也沒有多動癥、學習問題,但卻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經(jīng)常表現(xiàn)出不良或違規(guī)的行為,這就是課堂擾亂行為。 一、兒童課堂擾亂行為的表現(xiàn) 經(jīng)常在課堂中有擾亂行為的兒童,往往不能安靜地聽老師講課,難以適應需要保持注意的課堂活動。例如,他們在座位上動個不停,做各種小動作,與同學講話等等。如果別人不理他,他則惡作劇、出洋相,以引起別人的注意,如故意把鉛筆在地上,用腳踢桌子或搖桌子,用小鏡子造成的反光在教室內(nèi)晃動,翻動書頁紙張或嘴里發(fā)出各種聲響,或是戲弄周圍的同學,搶他們的書或筆,往前排座位的同學衣服上掛紙條,把東西扔在別人身上或相互毆打等等。這些行為嚴重地破壞了課堂秩序,影響同學的學習,甚至為其他兒童提供不良的行為榜樣。 他們不能聽從老師的要求和指示,好像沒有聽到給他們講的的話;老師向他們提問時,他們不作反應或答非所問;老師布置作業(yè)時,他們眼望窗外、心不在焉,極少能按時完成課堂作業(yè)和家庭作業(yè);他們學習時總是粗心大意,解題錯誤百出,不是遺漏就是曲解;他們?nèi)狈φn前準備的能力,如事先備好書本和紙筆,往往給人以丟三落四、記性不好的印象。 缺乏教學經(jīng)驗的年輕老師雖然經(jīng)常對他們大聲斥責、怒罵或處罰,但只能使其暫停一會,并不能消除他們的搗亂行為,別的兒童反而學到了搗亂行為,由此可能使這個班成為亂班,致使老師無法上課。 二、課堂擾亂行為的原因 (1)小學兒童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,教師若忽視這一規(guī)律,一些好動的兒童一有活動,教師便給以批評、斥責,若經(jīng)常如此,常受批評的兒童可能形成抵觸情緒而不斷擾亂課堂。 (2)教師對有搗亂行為或學習不良的兒童總是抱有厭惡態(tài)度,極少關心、注意和鼓勵他們,認為他們"不可教也"。例如,每當觀摩教學時,教師極少向這種學生提問;從不分配他們負有責任的任務,如發(fā)作業(yè)本、領隊等;甚至經(jīng)常對他們的學習和行動給予諷刺、嚇唬、責備,如"看你這個孩子就是好不了""你怎么又犯錯誤了""你再這樣,叫你父母來領回去,學校不能要你這種壞學生"等等;有時教師還對全班同學說:"大家不要理他。"這樣,兒童會由于孤立、缺乏關注,而"破罐破摔"地更加搗亂。 (3)學習基礎差、知識有漏洞、對學習不感興趣,也是原因之一。
|
|
【文章作者:佚名】 【文章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】 |
|
上一篇文章: 自卑的咨詢與治療
下一篇文章: 考試焦慮心理的教育與矯治 |
打印本頁 | 關閉窗口 |
|
|
|